广东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重点考点(五)
三、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认识发展过程是不断发现、发展和检验真理的过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指:(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客观结果,不以人的认识、利益、愿望、好恶为标准。(3)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2.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根本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者,如柏拉图把真理看成是心灵对其固有理念的“回忆”,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主观唯心主义者则宣扬主观真理论。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它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之为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把真理看成是因人而异的,混淆真理与错误的区别和界限。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②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其客观性、不可被****性来说,它具有绝对性;从其有限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所固有的二重性。
(2)从真理的发展上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颗粒,没有不包含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②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通过无数相对真理来表现,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③人们对每一个真理的认识和把握,都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矛盾,正是在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发展,把已有的认识和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及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在实践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待一切科学理论,都要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
(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指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根本途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认识对象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认识同认识对象相对照,检验两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客观对象一般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客观结果才能把认识和客观对象加以对照。一般来说,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就证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一切认识都必然接受实践或最终接受实践检验,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过程,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在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反对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在实践上,实践标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的锐利思想武器,要反对否认实践标准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实践标准就是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在反复实践中检验真理。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学习历史唯物论,要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论,简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是同历史唯心论根本对立的,对立的焦点在于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论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区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的根本标准。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根源。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③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⑴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⑵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⑶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⑷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⑸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是最突出的表现。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条件下(军事、旅游等)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它的作用的发挥又受社会状况的制约,因此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2.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的人口延缓社会发展;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3.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合理综合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要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承受力、自然资源和国家经济状况,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注意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和自然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
(三)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因为:
①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通过制造工具使猿“手”变成了人手。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转化为人脑,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③在劳动中创立和发展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把猿群改造成为人类社会
(2)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劳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一切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工具和手段。它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基础。
(3)生产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在劳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劳动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劳动发展决定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受劳动发展程度的制约。
(4)生产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劳动的异化,劳动的高度发展又必然最终导致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劳动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互相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面貌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认识发展过程是不断发现、发展和检验真理的过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指:(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客观结果,不以人的认识、利益、愿望、好恶为标准。(3)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2.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根本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者,如柏拉图把真理看成是心灵对其固有理念的“回忆”,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主观唯心主义者则宣扬主观真理论。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它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之为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把真理看成是因人而异的,混淆真理与错误的区别和界限。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②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其客观性、不可被****性来说,它具有绝对性;从其有限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所固有的二重性。
(2)从真理的发展上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颗粒,没有不包含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②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通过无数相对真理来表现,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③人们对每一个真理的认识和把握,都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矛盾,正是在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发展,把已有的认识和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及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在实践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待一切科学理论,都要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
(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指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根本途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认识对象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认识同认识对象相对照,检验两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客观对象一般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客观结果才能把认识和客观对象加以对照。一般来说,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就证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一切认识都必然接受实践或最终接受实践检验,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过程,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在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反对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在实践上,实践标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的锐利思想武器,要反对否认实践标准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实践标准就是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在反复实践中检验真理。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学习历史唯物论,要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论,简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是同历史唯心论根本对立的,对立的焦点在于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论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区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的根本标准。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根源。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③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⑴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⑵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⑶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⑷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⑸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是最突出的表现。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条件下(军事、旅游等)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它的作用的发挥又受社会状况的制约,因此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2.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的人口延缓社会发展;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3.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合理综合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要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承受力、自然资源和国家经济状况,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注意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和自然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
(三)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因为:
①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通过制造工具使猿“手”变成了人手。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转化为人脑,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③在劳动中创立和发展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把猿群改造成为人类社会
(2)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劳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一切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工具和手段。它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基础。
(3)生产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在劳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劳动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劳动发展决定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受劳动发展程度的制约。
(4)生产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劳动的异化,劳动的高度发展又必然最终导致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劳动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互相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面貌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标签:广东省成考网政治广东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重点考点(五)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crgkw.cn)
《广东省成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