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专升本复习资料语文-戏剧
戏剧
(一)戏剧文体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墓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江苏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五十九 长亭 送 别
王实甫
一、 作者简介
王实甫, 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主要创作活动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著有杂剧十三种,很多已失传, 今存三种:《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其中以《西厢记》 最为有名,曾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的作品在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 曾有人称誉他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二、背景简介
《西厢记》 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又名 《会真记》),剧本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婚恋故事,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主张,有鲜明的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作品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曲词华美,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的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课文分析
三、课文分析
“长亭送别”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一)分析第一节:赶赴长亭
1、分析[端正好]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2、赏析[滚绣球]
[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屈屈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路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问:哪些意象、哪些词语能抒发这种愁肠百转情感?
明确: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
3、赏析[叨叨令]:
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叨叨令]。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答红娘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进行无奈的渲泄。
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问:[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4、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戏眼:愁别离)
(二)分析第二节:“长亭别宴”
这一节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连用八首唱词,体现恨别情怀。
1、[脱布衫]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是莺莺座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2、 [小梁州]对此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
3、[满庭芳] 老夫人已在催促“供食”。所以此曲首句为“供食太急”。全曲又一次表现了莺莺是如何珍视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就是为了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她想,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这种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
4、 [快活三] [朝天子]茶饭无心,酒食无味——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别离之情,已使她完全无心茶饭了。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至于茶饭,自己难道不想吃吗?只是肠胃里已塞满了愁怨,又怎能吃得下茶饭!此时她觉得这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从[脱布衫]到[朝天子]一共八支曲子写“长亭别宴”。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即将远行的爱人:“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分析第三节
(三)分析第三节:[五煞]至[一煞]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
1、 [五煞]至[三煞]: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千叮万嘱,——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
2、 [五煞]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自己却不能“扶持”左右,淡淡的内疚,感人至深。
3、[四煞][三煞]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虚实重叠,令人心碎肠断。
[四煞]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此刻虽是莺莺“预拟”,但也正是日后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预拟”与实景的重叠。
4、[二煞]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此一节”!“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
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一煞]莺莺诅咒青山,诅咒疏林,诅咒“淡烟暮霭”,因为这一切“遮蔽”了她目送的张生。张生走了, 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夕阳古道”和偶尔传来马嘶的“禾黍秋风”。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
[一煞]“古道烟霭图”,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张生离去,莺莺相送上路,步送不及,以目送之,目送不及,倾耳听之,杳然远去,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正所谓聚散两依依。
[收尾]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夫人去了好一会,姐姐,咱家去!”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四山如围,一鞭已远”。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
“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离别”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四、莺莺形象分析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正是如此,莺莺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五、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六、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一)戏剧文体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墓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江苏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五十九 长亭 送 别
王实甫
一、 作者简介
王实甫, 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主要创作活动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著有杂剧十三种,很多已失传, 今存三种:《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其中以《西厢记》 最为有名,曾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的作品在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 曾有人称誉他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二、背景简介
《西厢记》 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又名 《会真记》),剧本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婚恋故事,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主张,有鲜明的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作品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曲词华美,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的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课文分析
三、课文分析
“长亭送别”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一)分析第一节:赶赴长亭
1、分析[端正好]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2、赏析[滚绣球]
[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屈屈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路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问:哪些意象、哪些词语能抒发这种愁肠百转情感?
明确: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
3、赏析[叨叨令]:
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叨叨令]。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答红娘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进行无奈的渲泄。
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问:[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4、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戏眼:愁别离)
(二)分析第二节:“长亭别宴”
这一节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连用八首唱词,体现恨别情怀。
1、[脱布衫]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是莺莺座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2、 [小梁州]对此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
3、[满庭芳] 老夫人已在催促“供食”。所以此曲首句为“供食太急”。全曲又一次表现了莺莺是如何珍视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就是为了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她想,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这种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
4、 [快活三] [朝天子]茶饭无心,酒食无味——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别离之情,已使她完全无心茶饭了。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至于茶饭,自己难道不想吃吗?只是肠胃里已塞满了愁怨,又怎能吃得下茶饭!此时她觉得这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从[脱布衫]到[朝天子]一共八支曲子写“长亭别宴”。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即将远行的爱人:“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分析第三节
(三)分析第三节:[五煞]至[一煞]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
1、 [五煞]至[三煞]: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千叮万嘱,——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
2、 [五煞]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自己却不能“扶持”左右,淡淡的内疚,感人至深。
3、[四煞][三煞]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虚实重叠,令人心碎肠断。
[四煞]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此刻虽是莺莺“预拟”,但也正是日后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预拟”与实景的重叠。
4、[二煞]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此一节”!“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
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一煞]莺莺诅咒青山,诅咒疏林,诅咒“淡烟暮霭”,因为这一切“遮蔽”了她目送的张生。张生走了, 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夕阳古道”和偶尔传来马嘶的“禾黍秋风”。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
[一煞]“古道烟霭图”,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张生离去,莺莺相送上路,步送不及,以目送之,目送不及,倾耳听之,杳然远去,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正所谓聚散两依依。
[收尾]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夫人去了好一会,姐姐,咱家去!”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四山如围,一鞭已远”。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
“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离别”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四、莺莺形象分析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正是如此,莺莺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五、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六、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本文标签:广东省成考网大学语文广东省专升本复习资料语文-戏剧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crgkw.cn)
《广东省成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